导读: 根据昆明市政府2009年制定下发的《昆明市中心城区环境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指导意见》和2011年出台的《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昆明市环卫市场化改革的总体目标为: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率为核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企业、社会的关系,推进全市环境卫生工作“全方位覆盖,无缝隙对接,市场化运作,一体化管理”,用2-3年的时间培育一批具有一定经营规模、
新式制砂机商场在行进中不断的剖析与调查商场环境的改变,仔细的看待产品在商场的开展的过程中所面对的机会与应战的要素,并仔细的剖析这些要素可能会给整个制砂机设备商场的开展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影响有多大等
只要随时依据矿山设备商场环境的改变做出改动,才能更好的习惯商场的开展
百强机械工作的首要目标并不是进行商场的调查,但实时的了解一些商场的开展的动态,关于新式制砂机的商场的经营与办理都是十分的有帮助的
比方钢材与油价的改变,商场中的产品的改变的趋势等,都对产品的开展发生或多与或少的导向作用
以不至于在新式制砂机的出产、经营与销售过程中发生盲目举动, 大极限的提高其开展的质量
说的更加具体一点便是,当机会降临之时,咱们能够及时有效的剖析发现并以 快的速度去捕捉机会,为制砂机商场的开展加足马力和注入新的生机
新式制砂机针对商场环境改变做出改动,当应战降临之时,又能够很好的规避危险,以削减不必要的丢失
比方依据产品的供求的改变来科学合理的安排新式制砂机的出产的规模和进展,并凭借 有效和 直接的方式,以 便捷化的形式将产品更好的销售出去
只要如此,咱们所做的尽力才会更加的具有含义和价值
昆明市深化环境卫生管理服务市场化改革对策研究
随着昆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品质逐渐提升,对环卫作业服务的要求和需求也随之提高,环卫行业面临着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的重大命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理论和实践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深化环境卫生管理市场化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及转变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必由之路。通过本课题研究,旨在研究分析目前昆明市环卫行业市场化改革面临的问题,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改革成功案例,立足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提出深化全市环卫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对策方案,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在1997年2月国家建设部下发的《城市环境卫生当前产业实施办法》中,环卫行业是指为有效治理城市垃圾、粪便等城市生活废弃物,为城市人民创造清洁、优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而进行的垃圾、粪便的收集、运输、处理、处置、综合利用和社会管理等活动的总称。具体而言,环卫行业作业范围包括:市容市貌建设和管理(如市容、景观灯光、户外广告等)、固体废弃物处置和管理(如生活垃圾、餐厨垃圾、粪便、建筑垃圾、大件垃圾等)、城市日常保洁(道路、广场、社区等)及其他管理等三大领域。除环卫作业外,还包括环卫行业管理,承担环境卫生宣传教育、日常作业服务质量监督、检查和考核,以及社会环境卫生监察执法等。
由于考虑到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特性和“市场失灵”的存在,长期以来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主要由政府来承担。但事实表明,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政府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可能无法完全满足公众需求,政府并不是提供公共服务的最佳主体。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新公共管理学和公共服务理论认为,要解决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实现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寻求利益的最大化,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入市场机制,打破政府垄断,在公与私之间形成竞争,联合政府、公共机构、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的多方面力量,让市场发挥效用。主张政府可以通过委托生产、授权经营、财政补贴等多种形式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供给交给私营部门来进行,从而提升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有效性,保证高质量和低价格,同时可以减轻政府开支。
基于这一理论,环卫行业可以采用市场化的手段来达成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目的。通过有效形式,让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到竞争中来,以期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实现供给的多层次、多来源、多种类。既让公众有更多的选择权,也让企业有动力提升自身效率,让政府有机会降低成本,提升管理效能。
在实施层面上,一方面可以将操作性强的具体环卫作业和服务活动交由企业来完成,让现代企业的现代化管理理念、先进技术和科学方法来发挥作用、产生效益,让原来僵化呆板的环卫作业性质的事业单位逐步向讲质量、求效益、有活力的现代企业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管理职能性质的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则可定位于业务指导、政策制定和监督管理上来。同时,可以激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也参与进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公益宣传和社会联系方面的突出优势。
环卫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在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市场化运作模式。目前国内环卫公共服务市场化的途径主要有合同承包、特许经营和使用者付费三种模式。
(一)合同承包。公共服务合同承包是政府与营利或非营利组织签订承包合同的形式提供公共服务,前者支付合同约定的报酬,后者完成任务并达到合同规定的标准。环卫市场化的承包对象主要为各类适合推向市场的环卫作业服务。政府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确定承包主体,即提供环卫公共服务的经营单位,并支付相应报酬,并组织开展承包工作和做好日常监管运行、绩效评估等。这一模式能够引进市场竞争、精简机构职能、缩减政府开支,同时提高服务质量。不利因素在于,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合同涉及不合理、招投标程序不规范、缺乏跟踪监督考核等因素,导致合同承包不够规范,竞标承包流于形式,成为政府“甩包袱”的借口,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反而下降。
(二)特许经营。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是指政府将某项公用事业的经营权授予特许经营者,由特许经营者对该项公用事业进行建设和运营,承担相应风险,并从公用事业用户的付费中获得报酬。特许经营相对于合同承包公用事业具有一定的经营性,可以向用户收取一定的费用。特许经营目前主要采取BOT、TOT等方式。就环卫行业公共服务来说,运用特许经营方式主要是在垃圾处理厂建设和运行方面,城市垃圾处理厂投入巨大,通过特许经营能够有效解决政府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企业化管理运行也能有效推进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不利因素在于,由于进入环卫市场的企业自身资质参差不齐,抵抗风险能力不足,容易因市场因素波动而影响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
(三)使用者付费。政府对某种物品、服务或行为确定价格,由使用者或行为者支付这种费用,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付费把价格机制引入到公共服务中来,做到“谁使用、谁付费”,通过发挥价格机制的杠杆作业,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对行业行为进行有益引导。付费模式能够作为税收的辅助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政府财政负担问题。这一模式的不利因素在于,由于环卫行业覆盖面较广,收缴费用的方式需要考虑不同受益对象的实际情况;由于环卫行业长期实行政府垄断,其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属于公益性质,受益者不缴纳任何费用,在这一惯性心理的影响下,付费模式可能会受到来自社会各方的抵触,改革推进的阻力较大。
昆明是环境卫生行业服务管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行政化阶段(1950—1998年)。实行计划管理服务,道路保洁、垃圾处理、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等均由政府投资,环卫行政部门管理,专业队伍实施。二是市场化探索阶段(1999—2008年)。1999年,五华区率先将部分道路保洁作业服务实行外包;次年,五华、盘龙、官渡、西山4个主城区先后开始在道路保洁、垃圾处理等方面试行市场化运作。三是市场化全面启动阶段(2009年至今)。2009年,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呈贡5个主城区和3个国家级开发(度假)区,全面启动道路保洁、垃圾处理和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目前,将在之前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改革试点,将环卫市场化改革推向全市各县区和广大农村地区。
昆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环境卫生工作,2008年市委、市政府专题研究了中心城区环境卫生工作,对建立环卫市场机制、提升城市清洁水平作出了决策部署。2009年,市政府出台了《进一步加强环卫工作提升城市清洁水平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竞争有序、管理规范、监督到位的环卫市场运行体系。同年,市政府制定下发了《昆明市中心城区环境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指导意见》(昆政办〔2009〕40号),按照“管干分开、费随事转、市场运作、运转有序”的要求,推进主城五区和三个开发(度假)环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2011年,市政府出台《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确定了“政府主导、全面统筹、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的思路和“坚持市场运作有竞争、企业参与提效益”的原则,要求推行运营主体企业化和保洁产业市场化,实现清扫保洁效率最大化。2011年以来,先后制订了《昆明市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环卫清扫保洁市场化运作暂行规定》《昆明市环境卫生作业服务经营权招投标管理办法》等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昆明市环卫市场化改革从2008年起步以来,改革的主战场逐渐从主城五区和三个开发(度假)区扩大到全市各县区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经过前期的改革实践和逐步深化,
目前主城区共有51个清扫保洁企业通过环卫部门审核备案,其中26个企业已中标道路保洁、垃圾清运和环卫设施维护。通过BOT等方式,累计引进市外和本地社会资金23亿元,建成投产5个垃圾焚烧发电厂、10个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6个餐厨废弃物收集处理企业、1个粪便资源化处理企业、1家沼气发电企业、1个新型广告果皮箱运营企业。主城道路https://www.lftsjj.com/亿平方米均已实行市场化运作,其中https://www.lftsjj.com/通过招投标外包;每年产生的140余万吨生活垃圾已实现收集清运率100%,其中20%实行了市场化运作;垃圾处理100%实行市场化运作;9%的公厕、29%的中转站、36%的果皮箱、18%的环卫车辆已实行市场化建设、购置和运营。
五华区:将原区环卫服务中心改制成立昆明经纬公司(区国有企业),市场化招标引进深圳玉和田公司,共同承担全区环卫保洁作业服务。综合衡量街道位置、人口密度等,建立不同片区、不同等级道路的星级服务标准和考核规则,实施不同作业单价、服务内容和考核标准。
盘龙区:把原区环卫服务中心改制成为昆明盘宸环卫产业有限公司,原正式编制职工施行“老人老办法”管理,通过社会化招标引进深圳洁亚公司,与盘宸公司一起负责全区环卫保洁作业服务。全区市政道路、开放式小区道路、入滇河道等进行标段划分,分段进行招标,定期检查考核。根据标段情况,分级确定单价。
官渡区:成立区环卫管理中心,为区城管局下属正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社会化试点引入昆明雍盛环卫公司负责太和街道环卫作业,改制成立昆明景明环卫公司(区属国有企业)负责吴井街道环卫作业。其余街道的道路由街道和社区自行开展保洁,河道、绿地保洁由区滇管局、区园林绿化局组织开展保洁工作。
西山区:各街道办建立“保洁组”管理体制,拨出一定环卫专款,确定专制人员负责环卫工作,主要道路保洁作业采取招投标方式。目前全区道路清扫保洁已全部实现市场化运作。
呈贡区:对区内道路清扫保洁作业、老城区生活垃圾清运、施工工地保洁作业等实行市场化外包模式,新增道路的保洁作业也纳入市场化外包范围。引入3家环卫作业企业负责全区环卫作业服务。区城管行政综合执法局按日巡查、周考核、月考评的方式进行监督检查。
经开区:通过统一公开招标引进昆明洁亚城市环卫公司和云南博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负责全区环保洁和垃圾清运。道路划分实行分级定价。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与东郊垃圾处理厂签订生化垃圾处置协议,根据协议向垃圾处理厂支付垃圾处理费。实行模块化管理、分级负责、网格化保洁、班组化作业。环卫管理部门不与作业人员建立直接劳动关系,基本实现“管干分离”。
高新区:将部分道路清扫保洁和垃圾清运作业进行市场化招标,引入昆明方茗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对辖区内环卫清扫保洁进行统一运作经验,区财政每年投入一定经费进行补偿,区住建局定期对作业情况进行考核和检查。
滇池度假区:在大渔片区实行清扫保洁环卫作业市场化招标,招标范围包括已建成市政道路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处置,中标企业为昆明民洁环卫服务公司,期限为3年。将垃圾中转站以及配套车辆打包租赁给中标企业。海埂片区及大渔农村片区清扫保洁暂未实施市场化改革。
各区环卫清扫保洁收运处置专项资金由市、区两级财政按4∶6比例共同承担,从当年一般预算中安排。收运处置资金从当年度收取的城市生活垃圾收费中支出,不足部分按照市级40%、区级60%的比例承担。新增的环卫作业面积或作业项目,从交付使用的下月起比照相邻标段价格追加核拨经费,不留经费缺口,保障环卫作业服务稳定运行。
宜良县:鼓励职工承包垃圾清运,对城区清扫保洁实行安街道划分承包给个人。全县七个乡镇,除匡远街道外,其他街道(乡镇)未划入环卫站管理范围,全部由各乡镇、村委会负责,部分现在依托收取集镇少量代运处置费,将集镇环卫保洁作业承包给个人,基本无经费投入市场。
石林县:县城主要道路实现了市场化运作,通过招投标引入石林贝雅洁公司、云南惠远劳务公司、石林利康保洁服务公司、石林秋珍保洁服务公司4家公司,分标段承担保洁作业任务,城区实现市场化保洁作业面积为140万平方米。乡镇由各村委会收取少量环境卫生费,将区域清扫保洁对外承包,由村委会或村小组管理。
富民县:城区道路清扫保洁由环卫站统一组织人员进行清运处理,实行分段作业。采用BOO模式,由国宗元公司负责垃圾处置焚烧。
禄劝县:县城区环卫清扫保洁作业实行服务外包,分两标段由云南高夫环境卫生服务有限公司和昆明靖远物业清洗保洁有限公司分别承包经营,承包费用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实行绩效考核制,建立垃圾应急处置制度。引进企业参与投资购置安装城区主要街道广告位、果皮箱等。
晋宁县:通过公开招投标引入昆明万路洁公司,承担垃圾收运,各街道(镇)均通过合同承包的方式,将辖区垃圾清运保洁承包给企业。县城垃圾处理厂由昆明百事康壮生物工程公司托管运行。目前基本实现“户清扫、组保洁、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管理模式。
寻甸县:以政府采购的方式,向昆明经纬环卫服务公司购买服务,服务作业范围包括清扫道路清扫保洁面积https://www.lftsjj.com/万平方米,包括县城主街道、小街小巷、出入城道路、公园绿地及广场。
东川区:2015年1月通过招投标引入重庆滨南集团运营城区清扫保洁项目,试运营2个月后由于环卫质量严重下降,公司自主退出。目前没有市场化项目。
倘甸两区:采取公开招投标,竞争性谈判保洁公司承包进行清扫、收集运输;管委会购买环卫车辆实行车辆租赁给保洁公司使用。
阳宗海风景区:在七甸街道试点合同承包,由阳晨公司负责七甸街道及工业园区的垃圾收集清运,按照市级统一标准收取垃圾处理费。集镇环卫公司由乡镇、街道负责管理。
随着昆明市全面深化改革和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品质和市民对环境卫生标准的要求不断提升,昆明市环卫市场化改革将从主城五区和三个开发(度假)区向全市其他县区和广大农村地区扩大,面临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
环卫职能管理机构不统一,存在编制混用现象,“政事不分、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管干不分”的问题仍较突出等。比如,市级层面上,市城管执法局履行环境卫生管理职能,内设机构环卫处仅有5人承担具体工作。2009年以来,市城管执法局从局属“后勤服务中心”等单位借调8人,长期在环卫处参与监督、检查、考核和评比等管理工作。区级层面上,8个区所设的环卫管理机构,除五华区环卫处为政府直属单位外,其他7个区为城管执法局(住建局)内设科室或下属事业单位,人员有行政编制、全额事业编制和差额事业编制,多数单位编制为事业编制。主城区街道中,除官渡区所属街道设有环卫站外,其他7个区所属街道由城管科负责环卫管理工作,人员有行政编制、事业编制,混编现象普遍。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扩大、环卫作业面积增加和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各区环卫经营刚性支出加大,目前投入资金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求,各县区环卫领域普遍存在较大资金缺口。以2014年为例,8个区道路保洁企业中标平均单价为https://www.lftsjj.com/元/平方米,中标总额https://www.lftsjj.com/亿元,按4:6比例,市级财政应承担https://www.lftsjj.com/亿元,实际安排了9000万元,缺口达4320万元。在垃圾处置费用方面,市政府也明确规定,从单位和居民收取的生活垃圾处理费全部用于垃圾清运处置费,不足部分由区财政承担。但五华、官渡、西山三个区近年来由于区级财政资金预算安排不够,自2008年10月至2014年8月,3个区累计拖欠企业垃圾处理费https://www.lftsjj.com/亿元。
定价标准低虽然能够降低政府投入、节省开支,但也却导致一些环卫企业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在保洁作业过程中,通过降低一线工人工资、缩减人员、增加工人作业时间和作业量来尽量压缩成本。不仅直接损害了一线环卫工人的利益,影响了环卫队伍的稳定性,同时也导致环卫效率低下,保洁质量不达标。
目前昆明市生活及处理费征收实行与自来水费捆绑收费的模式,由昆明市自来水公司统一进行征收。主城区内的新建小区和机关事业单位费用基本能按标准足额收缴,但流动人口较多的城中村、老旧小区等自供水区域及沿街铺面,由于不在自来水公司的供水范围内,垃圾处理费的征收由各区环卫部门负责,收费难度较大,收费率较低,甚至有的地方成为收费盲区。
在选择作业企业过程中,对中标企业的资质审查不够细致全面,疏于对环卫作业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和管理,导致中标企业中部分企业作业质量达不到合同设定标准。对保洁作业检查点少、覆盖面小,未查、漏查路段脏乱差现象不时反弹。监督考核往往流于形式和表面化,突击检查、走马观花的情况比较突出,考核标准和考核考核办法不科学、不合理。监管处罚方式单一,处罚力度不大,用经济处罚简单代替其他方式。有的监管人员搞人情监管,有的“文明卫生监督岗”人员工作懈怠,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部分参与竞标企业采取低价竞标策略,不计生产成本,压低报价,甚至搞暗箱操作,扰乱市场公平竞争。为保证利润水平,有的企业往往采取不更新环卫装备,加大环卫工人劳动量、延长劳动时间、减少相应待遇,降低质量标准等手段最大限度节约成本。导致老化陈旧环卫作业设备得不到及时更新,清扫人员不足,责任制落实不到位,一线环卫工人利益受损。
市场化运作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行业管理的成本。开展环卫专项整治和检查,需要增加监管的人力物力财力;实行政府“付费购买服务”,须向环卫作业企业支付相关的车辆运行、劳务支出等费用。环卫市场化改革后增加的监管成本,无疑将对地区财政和环卫管理部门带来新的问题,从而影响环卫改革的顺利推进。
按相关规定,改制后在编的环卫工作人员享受的工资待遇仍然保持原事业单位工资标准不变,基本社会保障也参照原事业编制标准实施。但实际上,很多中标的环卫企业并未按清扫保洁劳动定额标准招聘环卫工人。一线环卫工人多为非正式编制,目前对这部分人员的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障没有明确规定,其工资收入普遍低于全市最低工资保障线(主城区最低工资标准为1420元/月)。作业时间延长、同工不同酬、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已成为常态。
目前环卫作业企业的总体发展还处于初级水平,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都较低,大部分企业没有购置特种作业专业设备,企业对突发事件和大规模作业的应对能力较弱。从目前已经实行企业化运作的地区情况看,环卫企业普遍存在自律性差、环卫服务质量低、作业技术水平低、缺乏高素质人才等问题。
价格机制不适应当前市场化的要求。环卫作业服务的资金核拨仍然延续着原来根据财政盘子大小以任务量为比例进行安排的模式,而不是根据环卫作业成本来计算,没有充分发挥市场在价格形成方面的调解作用,缺乏能够反映供求关系、公开透明的价格机制。目前的市场化实施方案对新情况新问题应对不足。目前的环卫市场化改革方案主要针对主城五区和三个开发(度假区),对其他县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环卫作业服务市场化针对性不强。
一些政府部门对环卫市场化的定位认识不足,“甩包袱”的思想严重,政府不作为,政府应有的监管职责落实不到位。环卫行业的社会性公益性较强,在引入市场机制的同时,政府投入仍然要占主导,政府投入不足是昆明环卫市场化出现各类问题的根源之一。
目前政府监管的重点只限于事中监督,对事前的监督预警和对事后的问责监督缺乏相应的手段和应有的监管力度。环卫作业量化还没有真正实现由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转变,与精细化管理还存在差距。由于环卫行业监管技术含量较低,监管存在缺乏证据性,造成监管漏洞。同时,对执法监管的监督不严格,存在执法不严、监管不严、人情监管等问题,影响监管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四)利益因素导致社会对环卫市场化存在抵触心态。部分环卫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原事业单位人员面临身份过渡问题,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了这些人员利益保障的不确定性。环卫市场化改革涉及多个部门的利益格局调整,同时部分公共权力将进行下放,既得利益者对市场化改革有抵触情绪。
(五)惯性思维对改革带来的变化不能适应。由于环卫行业长期由政府垄断,民众对对以政府诚信做担保的保障底线有较大依赖,对环卫公共服务的无偿性习以为常,难以接受付费制度。对长期无偿对市场的不确定性持怀疑态度,对将环卫作业服务推向市场有抵触心理。政府部门长期对环卫行业实行统包统揽,管理思维陈旧,与市场化改革要求不相适应。
(六)缺乏行业性社会组织,协同发展能力较弱。区域性环卫行业社会组织还未建立,缺乏在行业自律、资金融通、技术研究和推广、员工利益维护和诉求反映、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机制建设,企业单兵独斗的局面不利于环卫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为引领,围绕加快把昆明建设成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的战略目标,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建设美丽新昆明为契机,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城市发展要求,立足发展实际,按照“政府主导,全面统筹,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的思路,推进环境卫生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高环卫服务管理水平,促进环卫行业发展,逐步实现城市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稳步提升为昆明市建设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环卫服务。
根据昆明市政府2009年制定下发的《昆明市中心城区环境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指导意见》和2011年出台的《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昆明市环卫市场化改革的总体目标为: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率为核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企业、社会的关系,推进全市环境卫生工作“全方位覆盖,无缝隙对接,市场化运作,一体化管理”,用2-3年的时间培育一批具有一定经营规模、较强市场开拓能力的环卫企业作为市场运作主体,实现市场机制对市容环卫事业资源配置的调解作用,形成作业主体企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价格形成合理化、市场监管法制化的,适应昆明市新一轮发展要求的环卫管理服务新格局。
一是坚持分类改革,管干分离原则。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要求,推进市、县(区)、街道(镇)三级环卫机构管理层与作业层彻底分离,管理层与作业层实行管干分离。管理层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作业层全面推进市场化企业化改制,实行企业化运营。
二是坚持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原则。统筹考虑各县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实际发展状况,采取分地区、有步骤的渐进式改革方式,注重社会稳定,把握好改革力度、进度、火候,不搞“一刀切”,平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三是坚持公平公正,依法推进原则。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推进改革,立足公平、公正,对体制内的环卫事业机构与体制外的社会组织、环卫企业一视同仁,确保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强化环卫市场化法治建设,确保改革过程规范化、法制化、专业化。
四是坚持合理底线,有限适度原则。兼顾公平与效益,明确市场化改革的范围和标准,协调好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平衡好公共性和盈利性。对不宜向市场全面开放的领域要明确政府职责,避免“甩包袱”现象。关系到民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公共项目在目前条件下不宜向市场开放。
五是坚持以人为本,改革惠民原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做好人事制度平稳过渡和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通过市场化改革实现环卫公共服务提质增效,促进城乡环卫行业一体化。
改革的地域范围从原来的主城五区和三个开发(度假)扩展到全市17个县区,涵盖广大农村地区。全面推进市、县(区)、镇(街道)三级环卫管理职能部门体制机制改革,将农村地区环境卫生管理服务纳入城市环卫管理体系中。
2.展示性行业。对保障性行业提供拓展或附加服务的行业,带有准公共产品性质,如垃圾收运、垃圾处置、环卫装备制造、公共设施保洁、公厕保洁、居住小区保洁等。
3.增值性行业。具备自发形成市场的能力,具有较强经营性,主要包括废弃物资源回收利用、渣土处置、建筑物清洗保洁、机动车辆车容保洁、户外广告及相关产业等。
总的来讲,改革的主要任务包括:变革环卫机构内部结构,转变旧式事业性质为完全或半市场化的经营模式,建立公平公正透明的有序市场竞争机制,发展由市场调控价格和具有可持续经济效益的环卫产业。
一是市级层面的改革。进一步推进实际环卫系统管理与作业分离,推进事权下放,实现从作业管理向行业管理职能转变,建立“全行业、全过程、全社会”的管理格局。
二是县(区)级层面的改革。主城五区和三个开发(度假)区在原来的改革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事企剥离、管养分开,实现管理、执法、作业三分离,进一步扩大作业服务市场开放量。除主城区以外的各县(区),在环卫管理机构内部重新划定事权范围,实现管理与作业分离,促进社会资本进入环卫行业。
三是镇(街道)级层面的改革。落实上级改革措施,成立环卫管理专门机构,协调做好与村(社区)环卫管理的对接衔接,推进规范化、标准化、一体化管理运作,实现环卫作业服务和管理城乡一体化。
(一)明确职责,理顺关系,下放事权。按照权、责、利统一的原则,重新划分市、县(区)、镇(街道)环境卫生管理职责分工。推动现有事业制度运行、任务量分配、经费拨款的管理方式,逐步向政府采购、市场运作、行业监管的管理方式转变。
(二)完善环卫作业服务市场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和完善垃圾收费制度,调整财政核算和补偿机制。建立作业服务交易市场,建立和完善各项市场竞争制度,建立社会化市场监管体系。
(三)促进环卫作业服务市场开放。推进开放保洁服务市场,积极培育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市场,扩大开放城市生活垃圾处置市场,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纳入城市垃圾处置管理体系,并逐步实现市场化。
(四)培育环卫作业服务市场主体。全面实施作业服务单位企业化转制,吸引其他市场主体进入环卫市场,实施产业政策扶持,培育环卫作业龙头企业。
(五)打造全程化、全覆盖、一体化环卫产业链。建立垃圾分类制度体系,推进垃圾处理产业化,实现上下游产业配套协同发展。
(一)建立市、县(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环卫管理体制。明确市、县(区)、镇(街道)各自职责分工:
市的主要职责:负责制定全市市容环卫局管理专业规划,制定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有关政策、作业规范和技术标准,以及组织实施,并承担相应的行政执法;编制全市生活垃圾年度处理计划,并实施监管;协调和解决全市源头减量等重大问题;协调平衡各县(区)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的成本差异;负责特许经营权的具体实施;组织全市性重大活动的环卫保障,协调突发事件的环卫应急处置等。
县(区)的主要管理职责:按照属地管辖原则,负责本区域市容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的组织实施;负责行业规范和标准的实施及相关行政执法;负责区域内生活垃圾的全程管理;负责落实本区域内源头减量的具体实施,环卫作业服务的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管理,各类作业服务市场和服务质量的监管,河道水面等保洁作业的监管;负责区域内重要活动的环境卫生保障,配合完成全市性重大活动的环卫保障工作;负责对区域内环境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组织环境卫生公共宣传活动等。
镇(街道)的市容环卫管理所(站)是辖区内市容环卫的行业管理部门,业务上接受县(区)市容环卫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
(二)推进事权下放。市级管理机构负责全面统筹、协调、物流调配等工作,具体作业实施由各县(区)全权负责管理实施;负责统一协调、规划全市生活固体废弃物源头分类和减量化、长途运输以及处置管理,对全市建筑垃圾固废处理规划的编制和监督实施;负责对市管水域的水域环境保洁、废物收运处理等进行管理,县(区)部门则对辖区内水域进行管理,制定推进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辖区内生活固废收运管理,负责建设所需的生活固废处置设施,并对运行进行监管;负责编制区域建筑垃圾固废处置计划。
(三)全面推进市、县(区)环卫作业服务单位企业化转制。结合目前全市环卫作业任务实际情况和市场化改革情况,继续推进县(区)级环卫部门改制。政府环卫部门只承担管理和监督职责,服务作业职能下放给企业。成立市、县(区)级环卫公司,按国有控股模式运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通过招投标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引入社会企业参与环卫作业服务,各类环卫企业均由市、县(区)环卫管理部门归口管理。加强各县(区)之间沟通协调,鼓励通过自愿联合、重组、并购等方式,形成跨县区、跨工种的综合性及专业性的环卫作业服务公司,培育新型环卫龙头企业。
(四)建立完善环卫资产归属管理办法。原各单位正常使用的固定资产与维护设备,清点评估后作为国有资产划转到新成立的国有环卫公司。原环卫部门所担负的债权债务经审计、清产核资后,根据不同性质进行划转。其中,划转到相关环卫管理部门的资产所负担的债务,由各级财政承担,划转到新成立的环卫公司的资产所负担的债务,由各级参照按照国有企业改制的有关政策处理,亏损、资产损失、呆坏账等按程序核销。环卫基础设施(垃圾中转站、公共厕所等)、附属设施(停车场、环卫班房等)其产权归属各级环卫管理部门,以零租金形式由作业企业使用。环卫设备类资产,如环卫车辆、保洁工具等,其产权可划归相关企业。企业可进行资产运作,并按照企业化运作模式计提设备折旧,由企业根据主管部门的要求自行更新有关设备,形成设备更新机制。
(五)建立新的用工制度和做好人员分流安置。原属环卫事业单位的事业编人员,本着“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和“积极、稳妥”的原则,按照公开、公正、平等竞争的原则进行考选、分流。对原来的农民轮换工、临时工等全部纳入中标的环卫企业。企业用工实行双向选择、优化组合,全部企业人员与事业单位脱离,社保等各项费用由环卫企业负责缴纳,确保企业员工工资与保险福利不低于原有水平。
(六)做好安置方案与社会保障政策的衔接。对满25年工龄的人员,实行分段计算养老金的政策或购买补充养老保险的方式,给予一次性特殊行业工种经济补偿,在职工退休时予以兑现。对工龄在25年以下的人员,根据工作年限长短,以购买养老保险的方式,给予一次性特殊行业工种经济补偿,在职工退休时予以兑现。对5年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经本人申请,单位批准,保留事业职工身份,实行内部提前退休。对残疾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按有关规定给予生活费补贴,低于全市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按最低工资给予补贴。现已离岗的富余人员,给予转制企业一次性经费补贴,按全市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专款专用于人员离岗期间的生活费补贴和再就业培训。
(一)实施企业资质跟踪审查动态监管。重点对企业作业服务质量进行评定,防止企业资质评定“一劳永逸”,对不符合检查标准的严格按规定降低资质等级直至取消。审查评定综合考虑定期环卫检查和专项检查结果、社会中介组织监督反馈结果、群众举报反映情况等,不断加强行业诚信建设。
(二)建立环卫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在各级管委管理部门的预算中预留一部分资金作为应急处置资金,用来购买临时增加的环卫作业服务。建立跨区域的环卫作业和紧急处理联动机制,整合资源实现有效配置,在遇到临时性重大环卫作业任务时,确保人力物力财力充足有效配备。
(三)建立健全环卫信息公开制度。依托现有的环卫信息系统和平台,建立环卫行业基础资料查询系统,进一步推行政府服务公开,对城市保洁工作强度、城市历年垃圾产量、垃圾成分以及城市环卫发展软环境等信息数据及时进行公布和更新,方便企业和民众通过系统平台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数据。
(四)建立环境卫生监督考核办法。强化对监管者的监督考核,改进“文明卫生监督岗”人员、数字城管监督员、基层单位环卫监督员的管理和考评,推行工作实绩与工作、奖励挂钩的奖惩办法。
(一)构建多元化综合性市场监管体系。根据监管内容性质的不同,将环卫监管划分为政务性监管和事务性监管,将事务性监管委托第三方实施,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形成政府部门监管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综合性市场监管体系。鼓励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加强与公共媒体的沟通对接,强化舆论监督的舆论引导和震慑力。整合行政、法律、舆论、社会等多种手段,形成多元化监督体系。
(二)成立区域性非营利环卫社团组织。成立由从事城市环卫管理、科研、咨询的服务机构,以及作业服务、设施建设、设备制造销售的运营企业等组成的社会组织,实行会员制度,吸引全市各级各类环卫作业服务管理组织加入。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反映会员和职工利益诉求、维护会员和职工合法权益、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加强企业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对接等方面的作用。
(一)完善环卫收费核算机制和调价机制。建立“以量计价,差异收费”的核算机制,施行城市垃圾处置费分类计征,充分考虑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低保对象等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减收免收政策。建立“与最低工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挂钩,有奖有罚”的调价机制,适时调整收费价格。
(二)优化垃圾处置费收缴办法。将垃圾处理费捆绑对象从自来水领域拓宽到电、煤气、天然气等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收费项目,实行由税收部门、供水、供电等部门代收、代扣、代缴。充分利用信贷等多种渠道解决垃圾处理费收缴难的问题,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缴费卡与个人信用卡联网的方式,对逾期不缴费的从其银行账户上直接划拨。
(三)建立垃圾处置费收支管理办法。实行生活垃圾处置费收支两条线管理,专项用于城市生活垃圾转运、处置和管理,市和县(区)环卫、财政、审计等部门加强对垃圾处置费的监管。督促重点县(区)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加快解决拖欠企业垃圾处置费的问题。
(四)建立健全环卫服务价格听证制度。实现价格调整信息公开化透明化,畅通沟通联系渠道,促进各方利益诉求表达的畅通。提升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防治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决策失误,促进环卫行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平衡和统一。加大宣传力度,争取更多群众对政策和制度的理解和支持。
(一)完善环卫作业招投标行为规范。建立作业企业保证金制度,中标企业要向发包方缴纳作业保证金。督促发包方切实履行监督责任,严格履行合同,确保作业质量。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和工资等政策法规,一旦出现企业拖欠工人工资的情况时,用企业缴纳的保证金先行垫付。
(二)执行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严格对环卫服务企业资质进行审查,以资质等级作为企业参加环卫作业服务项目竞标的限定条件。参照建筑行业企业资质标准,综合考虑人员素质、企业注册资金、硬件设施、业绩水平、信誉程度、职工利益保障等指标,对企业资格进行认定审核。
(三)实行环卫从业人员分层级资格认证。将环卫从业人员资格分为项目经理级、专业技术管理级、技术员级、作业工人级四个层级,同时对环卫作业项目根据位置重要程度、作业质量要求、作业难度、作业任务量等划分等级,允许取得资格认证的从业人员从事与其级别对应的项目作业。
(一)建立健全环卫工人社会保障机制。根据有关法律政策规定和实际工作需要拨付必要经费,保障环卫工人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按政策法律落实到位。从每年的城市维护经费中提取部分专项资金,为符合条件的环卫工人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定期组织环卫工人进行健康体检,督促环卫企业为环卫职工建立健康档案,环卫管理部门定期组织环卫工人每年进行1至2次健康体检。每年10月26日举办“环卫工人节”,呼吁形成全社会尊重保护环卫工人的社会氛围。
(二)设立行业工资标准和试行绩效考核。根据全市工资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各县(区)临时环卫工用工工资统一标准,环卫职工工资标准应高于全市职工平均工资,但可低于复杂劳动行业工资。严格落实环卫企业职工工资参照原事业单位工资标准,加大工资和岗位津贴补贴向一线环卫工人倾斜力度。提高从事垃圾处理、粪池清理、道路清扫保洁、公厕管理等一线作业人员的特殊岗位津贴。缩小正式职工与临时工的收入差距。建立环卫职工工资长效增长机制,根据每年市职工平均工资标准调整额度,实现环卫职工工资正常增长。设立专项考核基金,定期对环卫工绩效进行考核,并按考核结果给予资金奖励。
(三)建立环卫作业环境保障机制。强化环卫安全作业保障,提升保洁区域机械作业水平。规范高速公路、主城道路机动车减速隔离带设置,在不影响交通的前提下,考虑环卫作业安全性,适当调整减速带隔离带高度。倡导和鼓励群团组织、各类企业、临街店铺和热心市民设立“爱心驿站”,开展为环卫工人提供一个短暂的休息场所,提供一杯热水,提供一盒快餐等活动。
(一)保障性行业,如道路保洁作业等,实行以公共财政为主导、非盈利企业的市场化模式。政府公开采购,制定一定扶持政策或补贴政策支持行业发展。通过合同承包和公开招投标引入竞争机制,合理确定环卫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标准,中标的承包商按与政府签订的供给合同提供公共服务。相关盈利标准可通过社会中介机构或社会公众参与(如听证会)来界定。
(二)展示性行业,如垃圾处置业、环卫装备制造业、公共设施保洁业等,采用公共财政与社会资本相结合的市场化模式。采用特许经营、公私合资股份制等方式引入市场竞争。政府授予企业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对环卫产品和服务进行经营的权利,并以协议的方式界定政府与被授予经营权的企业双方的权责利。允许企业向消费者收费来收回企业成本,追求投资回报。对道路保洁清扫作用,实行场域特许经营,根据地段划分授予经营权。对新建项目可实行公私合营股份制模式,成立独立企业或项目公司,在财政注入部分资本金的基础上着手项目筹建,然后在每个建设环节通过招投标,公开招商引资入股,不断扩充资本金,转换企业所有制性质,实现以最少的投入、最快的速度建成项目,以最优企业机制经营项目。
3.增值性行业,如废弃物资源回收利用、建筑物清洗保洁、机动车辆车容保洁、社会公厕保洁、渣土处置等,实行以社会资本为主导的市场化模式。在政府政策引导下,鼓励并允许私人资本、外国资本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进行投资。政府主要制定和发布相关行业标准、行业规范,出台政策措施,以引导和规范市场。具体可采取政府出售、公私合营股份制等形式。
(一)实行环卫经费分级负责制。按照“费随事转”原则,合理安排市、县(区)环卫专项资金。全市各县区环卫清扫保洁收运处置专项资金,统一按照市、县(区)两级财政以4:6比例共同承担,从当年一般预算中安排。道路保洁和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由县(区)财政承担,市财政以奖代补。各县区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费由各县(区)财政承担,文明卫生监督岗经费由区财政承担。全市性重大活动的市容环卫保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科技推广等所需经费,由市财政进行统一安排。委托第三方实施事务性管理和市场监管的经费,市环卫部门委托的由市级财政承担,区级环卫部门委托的由区财政承担。
(二)建立环卫资金筹集制度。拓展资金筹集渠道,鼓励县区政府用污水、垃圾处理费收费质押贷款,筹集部分城市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改造资金。政府从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国有土地出让收益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城市环卫基础设施的建设,或用于垃圾处理收费不到位时运营成本补偿。鼓励通过申请国外优惠贷款等方式,提高外资利用率,增加资金来源。
(三)完善环卫公共服务项目经费投入机制。市环卫管理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出台环卫公共服务项目作业定额,实施量价分离,作为各县(区)测算环卫公共服务采购经费的依据。人员成本、物耗成本随有关规定及市场波动时,采用新的成本价进行测算。各县(区)根据财力情况,测算本辖区内环卫公共服务指导价格,充分考虑转制企业隐形成本,建立指导价与人工成本、物耗成本(如油价)变动的联动机制。各县(区)逐步按照指导价格标准核定辖区内环卫公共服务项目经费,并形成合理的作业经费投入保障增长机制。市级财政根据各县(区)实际情况,适当补充改革专项资金,用于环卫转制职工的后续安置和保障。
(一)加强对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区域环卫管理。县区级环卫企业按照公益为主、政府补贴、保本经营的原则,向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区域居民提供环卫服务项目,按照最低工资标准收取相关费用。除了全天巡回保洁,考虑区域特殊性,增加粪便清掏、管道疏通、清理乱堆杂物等服务项目。推进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监管盲区环卫市场化,建立集物业管理和居民自治管理为一体的环卫运作模式。
(二)推行农村环卫作业市场运行机制。由县区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负责,将辖区内各镇(街道)和村庄的环境卫生保洁及生活垃圾清运任务整体打包,委托专业保洁公司管理运营。实行“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区)处理”的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社会化、专业化机构负责农村生活垃圾清扫保洁和收运工作。政府环卫部门负责对保洁公司服务质量进行日常监管、检查和考核。通过政府补贴、集体出资、村民自筹、社会捐资等筹资方式,拓宽农村垃圾处理资金筹措渠道。
(三)建立环卫作业服务标准体系。细化环卫作业标准,针对主城区、其他县区、乡村社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环卫作业服务标准。综合衡量街道所处位置、商业繁华程度、人员密集度、道路重要程度等因素,建立不同片区、不同等级道路的星级服务标准和考核规则。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镇(村)建设工作,合理设置乡镇驻地、村落社区环卫作业标准。集中解决农村草堆、粪堆、垃圾堆等“三堆”问题,重点排除乱搭、乱运、乱贴、乱挂、乱排、乱倒的“六乱”现象,充分考虑偏远、欠发达、交通闭塞的村庄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作业标准。
(一)完善垃圾处理统一管理制度。打破垃圾处理单一的供给模式,实现由服务事业到服务产业的转变。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产业化为目标,制定垃圾处理规划和建设计划,促进垃圾分类回收、减排减量和循环利用。加快制定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营、拍卖、抵押、资产重组、资金补助、收费管理、市场准入制度等方面的配套措施,积极推进垃圾处理产业规范有序发展。
(二)制定静脉产业指导促进政策。大力发展资源再生利用的“静脉产业”,把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经济模式改造成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经济模式。建立完善废旧商品回收机制,全面推广焚烧发电、生物降解处理等垃圾资源化利用方式,打造垃圾“回收—分拣—再利用”一体化循环产业链。遵循“垃圾减量、物质利用、能量利用、最终处置”的处置先后顺序,制定面向垃圾利用的产业和科技政策,发展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处理和填埋处理,引进成熟的商业化垃圾处理技术。政府通过绿色采购来启动和引导市场需求,在政府采购中优先购买资源回收利用产品,鼓励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优先选用回收物作为原料。
(三)实行垃圾分类制度。规范垃圾分类,降低垃圾处理企业运行成本。加强垃圾分类、收集、分拣宣传和指导工作,开展以小区和社区为单位的垃圾回收工作,形成源头分类体系。加大混合垃圾和分类垃圾处理基准费用价差,完善垃圾异地处理经济补偿机制。加强宣传引导和分类技术指导,教育和引导居民树立垃圾分类思想,促进居民自觉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一)搭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积极推进环卫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打造环卫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各类环卫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促进资源共享和人才流动。市级国有环卫企业承担全市性重大环卫科技项目的研发,带头研制开发环卫装备新产品,打造精品品牌,逐步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促进节能减排低碳应用技术研究推广,推进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二)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借鉴发达国家管理模式,在环卫作业服务行业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规定城市街道卫生程度都要通过ISO质量管理标准。通过认证,实现行政行为考核标准的公开、公正、量化。
(三)建立行业培训体系。制定行业培训计划,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考核制度支撑,提高环卫从业人员素质。各级环卫管理部门定期组织辖区内环卫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有针对性地对环卫决策层人员、管理层和专业技术层人员等进行分类培训。完善环卫行业应急处理培训课程,强化对各类环卫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方法指导。
(一)加大对环境保护和垃圾分类意义和有关知识的宣传力度。组建垃圾分类宣传工作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制作有针对性的垃圾分类宣传手册,有计划地向民众宣传讲解和指导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改进现有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制作统一的垃圾分类标识,便于人民识别和分类投掷垃圾。指导各县(区)编写符合地方实际的宣传材料,积极开展宣传活动。
(二)加强广大农村地区开展环境卫生教育和宣传。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综合整治工作,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以宣传农村环境卫生文明、介绍环境卫生市场化改革、普及环境卫生知识和文明礼貌尝试等为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采用活泼、通俗易懂的文艺表演、广播、板报、壁画等形式,教育和引导农村居民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提高环境卫生意识和文明素养,自觉配合和参与农村环境卫生治理改善。
(三)重视校园环境卫生教育和宣传。在全市幼儿园和中小学教育中加强环境卫生文明教育和垃圾分类常识宣传,将环境卫生宣传纳入中小学课程,针对幼儿园、小学、中学的不同特点编制不同的宣传教材。联合教育部门,对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相关教育宣传情况进行定期考核。
(四)建立市民投诉监督渠道。在全市招募环卫志愿监督员,建立环卫监督岗。定期组织开展市容环境卫生民意调研,为建设清洁卫生城市建言献策等活动。在各社区建立环卫意见箱,市民可以书面形式反映环境卫生问题。进一步强化承诺服务和公示服务,对道路保洁、垃圾收集、垃圾清运、环卫设施管理等各项环卫业务标准及规范,通过设立公示牌等形式,全面进行公示和承诺,同时公示责任人,请社会各界监督。
新型制砂生产线都做了哪些改变?投资前景怎么样?
制砂生产线砂砂石行业不可缺少的设备。随着天然砂资源的稀缺,砂石供需矛盾突出,河沙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推广机制砂是解决河砂乱采问题和市场用砂供需矛盾的治本之策,是推动绿色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机制砂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人们对于机制砂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这就促使着制砂生产线不得不做出创新,以便制造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机制砂。
新型的制砂生产线在制砂的方式上做出了技术革新。由于传统的干式制砂生产线制出的机制砂的粉尘含量太多,所以砂石厂家多使用湿法制砂的方式。但是湿法制砂需要耗费大量的水资源进行冲洗,一些厂家为了利益将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严重污染了当地环境。而且随着制砂技术的更新,现在的干式制砂技术已经成熟,生产的机制砂的粉尘含量已经能够符合国家建筑用砂的标准。所以新型的制砂生产线使用了干式制砂方式。
新型的制砂生产线在设计的结构上做出了改变。传统的制砂生产线多采用平铺式的设计结构。这种设计方式占地面积大,不易封装,粉尘容易外溢,造成环境污染。新型的制砂生产线使用了楼站式的设计结构。这种结构占地面积小,各种制砂设备之间连接紧凑,通过溜槽进行连接。制砂流程自上而下进行,充分的利用了重力沉降的原理,进一步降低了能源的消耗。而且由于使用的是楼站式的结构,容易对制砂生产线进行封装处理,避免将制砂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外溢,污染四周环境。
除了这些,新型的制砂生产线还对一些制砂设备进行了一些改良设计,使得制砂生产线生产出来的机制砂的质量更好。
新型的制砂生产线对制砂的相关设备进行了更新。新的制砂生产线使用的是VSI系列的制砂机。选用五孔转子,在破碎腔的内部安装碾磨耐磨环,极大地提高了制砂生产线的成砂率、改良了机制砂的粒形。在筛分设备上选择了更为耐磨的聚氨酯筛网,提高了筛网的使用寿命、减少了筛网的更换频率,使得机制砂的级配更为的合理。除尘系统使用了脉冲除尘的装置,确保制砂生产线的粉尘排放满足国家标准。
新型的制砂生产线,在环保上、机制砂质量上、经济效益上,均获得了极大的突破。现在天然砂资源匮乏,各地都在大力的推广和发展机制砂,机制砂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可观的。而新型的制砂生产线作为制砂设备中的佼佼者,能够给投资者带来高额的利润。
总结
这篇有关新型制砂机针对市场环境变化做出改变的文章就介绍到这里了,更多关于环卫,保洁,作业,垃圾,市场化的相关文章请继续点击下方标题浏览